QQ问问生活网今年是武田制药进入中国市场30周年,在其全球战略中,中国市场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和其他跨国药企的看法相同,武田认为,中国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产品输入、消费市场,而是创新产品的孵化温床。在开拓中国市场的同时,武田希望链接本土创新能力,打造符合自身战略定位的“朋友圈”,进而赋能全球。
4月2日,武田亚太研发中心以“链接创新智慧,共建合作生态”为题举办武田研发中国创新论坛。期间,武田全球研发总裁浦安谛(Andy Plump)、武田首席科学官兼首席研究负责人Chris Arendt及武田全球研发副总裁、亚太研发负责人王璘围绕研发进展及布局、本土创新多元化合作等话题进行了分享。
在中国的“开发战略”已实现三级跃升
什么时候开始,跨国药企改变了对中国市场的定位?2015年也许是个关键时间点,因为中国药审改革逐渐有了实质性进展。
“如果回到十年前,中国当时的创新药准入和可及性相对有限。但现在,中国创新药的可及性跟世界上其他发达国家没有任何差距。”在浦安谛看来,这些变化反映出中国对创新药保持开放的态度,同时也给了跨国药企信心。
武田全球研发总裁浦安谛(Andy Plump)
实际上,武田制药将目光锁定在中国的时间要早于药审改革。“十年前我们就开始中国‘追赶计划’,支持中国追上武田全球的创新产品线;紧接着,开展‘全球同步’计划,也就是把中国列入武田全球同步开发国家之一,所有项目100%做到跟全球同步研发;2020年,武田又提出了‘拓维中国’计划,将中国加入到更早期、更晚期的临床试验中,把中国患者的需求带入全球研发策略中,加速全球创新研发。”王璘总结到。
武田全球研发副总裁、亚太研发负责人王璘
可以说,武田研发在中国的“开发战略”已迅速完成了从“追赶”到“同步”再到“引领”的三级跃升,武田亚太研发中心也升级为全球重要区域中心,已实现关键临床实验100%参与,早期实验参与度达约50%。
打造符合战略定位的“朋友圈”
除了将创新药“零时差”落地中国外,拓展本土化合作、链接本土制药企业,是跨国药企又一个兵家必争之地。武田此次强调共建合作生态,有着怎样的考量?
“武田肯定不会错过中国发生创新以及高质量成长的时代。不仅仅是武田能由此获益,我们的合作伙伴也同样获益。我们不只关注本身的业务,而是希望能够打造生态圈,在中国积极寻找合作伙伴,互补的同时共同成长,当然我们也希望将中国的创新药带向全球,真正惠及全球其它有同样情况的市场。”Chris Arendt如是说。
武田首席科学官兼首席研究负责人Chris Arendt
合作能给武田和它的朋友们带来什么?或许从武田与和黄医药的合作中可以窥知一二。2023年1月,和黄医药将呋喹替尼海外权益授权给武田制药,交易总额达到11.3亿美元,其中首付款4亿美元帮助和黄医药近五年来首度扭转亏损。而呋喹替尼成功“出海”,也帮助武田在2023年最后7周内实现了1500万美元的市场销售额。不难看出,这是个两全其美的方案。
类似的合作仍将在中国创新药市场不断涌现。未来,武田将围绕肿瘤及细胞疗法、神经科学和消化及炎性这三大重要治疗领域,积极探索合作伙伴关系,寻找敢于创新的本土制药企业伙伴。
当然,武田的合作伙伴不只局限于单纯的药物研发。Chris Arendt表示,在技术方面,武田非常希望跟使用创新技术,包括使用人工智能(AI)、机器学习以及大数据技术的伙伴有更多合作,真正做到研发以及药物上市速度的提高。
“不论是AI还是其它技术,都在帮助我们进行分子设计,更好地进行疾病的靶向治疗。”据浦安谛介绍,今年1月获批临床、拟开发用于治疗符合接受系统性治疗或光疗指征的中度至重度斑块状银屑病成人患者的1类新药TAK-279就是利用数字化医疗技术辅助研发而来的。在后续递交过程中,武田也会借由AI的力量。
一直以来,武田始终强调自己是一家数字化生物制药公司,非常注重数字化医疗的发展潜力与应用。在王璘看来,只有深度AI才能把现在的药物研发真正带到新高度,真正实现用数字化赋能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