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年,与新冠疫情博弈与尽可能地恢复经济常态化运行,依旧是世界各国最大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继2020年经济保持稳定增长之后,2021年中国经济如依旧能够稳定前行,对全球经济复苏而言,既是共同前行的机会,亦能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
所以,中国2021年经济增长率注定是全球市场普遍关心的重要数据。作为原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兼新闻发言人,姚景源表示,虽然国民经济从第二季度到第三季度出现了下行,但全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可以达到8%左右。
11月28日,在深圳的一个活动上,姚景源以与主持人对话的形式,和大家分享了他的看法。
以下为现场对话实录(有删减,已获本人确认):
问:10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数据。今年前三季度GDP平均增速是9.8%,走势前高后低,第一季度高达18.3%,第三季度就回落到了4.9%,如何理解这个变化,它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姚景源:我认为,要想看懂中国经济,需要从三个角度入手:
第一,经济增长方面。政府在年初制定的各项指标是否都能够圆满完成?今年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表示,国民生产总值增预期目标是增长6%以上而根据目前的情况,我预测今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可以达到8%左右,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成绩。
第二,就业方面。经济工作的目的是改善民生,而民生的基本便是就业。人民有了就业就有收入,而有了收入就有改善民生的能力。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今年计划全年新增就业1100万。在今年就业压力如此大的情况之下,政府已经提前2个月完成了全年任务,我预计全年新增就业可以达到1300万。
第三.物价方面。今年年初,国家设定的物价上涨指标是控制在3%以内,实际到现在物价上涨还不到1%。从大面上看,物价控制得很好,但是这里面还有一个结构问题。比如这段时间,大家普遍感觉到蔬菜价格上涨。背后原因有两个:一是暴雨灾情,二是季节过渡。从而导致目前供货紧缺。再比如说大家非常关心的猪肉价格,经济学中有个非常有名的“蛛网理论”,通俗讲就是本期产量决定本期价格,本期价格决定下期产量。因此,地方政策、养殖数量、民众对于猪肉的消费需求量都会影响到猪肉的价格变化,或上涨,或下跌。当然,如果猪肉涨跌到过大幅度,国家就会出手进行调控,因为这关乎于国计民生。
问:2021年已经接近尾声,您认为2022年我国和全球的经济格局将会呈现出一种怎样的态势?
姚景源:我感觉明年经济增长还会存在一定困难。从今年的数据来看,经济下行压力在加大。一季度经济增长18.3%,二季度7.9%,三季度4.9%。从18.3%到7.9%这里面存在着基数的原因,我们暂且不谈,真正需要我们关注的是从二季度到三季度,经济增长从7.9%降到了4.9%,三个月时间减少了3个百分点,这不是小事,说明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需要重视。
在我看来,中国经济下行源于结构性因素加周期性因素,外加突发性因素,这三个因素相互叠加,综合造成了当前经济下行的结果。比方说当下多点散发式的疫情,全国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出现疫情,这就会影响最基本的物流和人员流动,进而影响到全国的经济增长。又比方说前段时间河南和山西出现的洪灾,不仅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同时也对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最明显的就是前段时间大雨,导致在煤炭价格大幅上涨情况下又造成煤炭供给不足,从而造成了全国多地拉闸限电,进而影响了一些企业的生产。这些都是包括疫情在内的突发性因素对经济造成的影响。
其实疫情对于经济的影响远不止于此。我们常说,拉动经济增长有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
首先,疫情对于消费的影响最大。消费需要人的参与,但是疫情防控的重点恰恰就是要尽可能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接触,这势必会影响到消费增长。就拿旅游业来说,现在还没有恢复到正常水准的六成,可见消费受疫情冲击之大。
投资方面问题是,过去几十年,我国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年平均增长率为百分之二十以上。而今年1-9月只有1.5%,结合PPI指数上涨,1.5%的增速其实相当于是负增长。
当然也有好的方面,出口方面,我国的进出口增长这两年还都持续保持20%以上的增长。为什么在全球疫情这么严重的情况下,中国的出口还能保持一个高增长率呢?一方面是因为在“六保六稳”政策支持下,我国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持续稳定运转。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许多国家的制造业因为疫情接近瘫痪,全球很多货单、订单都转移到中国了。
疫情还在持续,这些困难也不会一时半会儿就消失,所以经济下行压力还是存在的。如何应对这些困难?总结下来就是“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发挥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基础”、“拉动”、“关键”,把握好这三个修饰词,才能把握政策,把握经济。
问:普通老百姓的投资机会在哪里?前不久成立的北交所,蕴含了哪些重大的意义和机遇?
姚景源:现在老百姓的投资渠道确实太局限,原来大家都喜欢一股脑儿把钱投到楼市,但中国楼市走到今天,我觉得也到了一个新阶段。房子要回归本质,是住的不是炒的。原来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物质需要,而现在是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我认为这其中就蕴藏着投资之道。
比如现在大家都越来越关注的健康问题,那么将来健康必然会是一个大产业,也是值得投资的领域。而健康产业下面还有许许多多的细分行业,比如说医药、绿色食品等等。
还有就是旅游业。旅游是大家追求美好生活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疫情过后,旅游业势必会继续高速发展。我通过调研发现很多旅游景点基础设施的接待能力还不够完善,影响公众体验,因此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需要加大投入,进一步提升和改造,而这就是大家投资的一个很好的渠道。
因此,仔细地把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解读全面,解读透彻,就能发现其中的投资之道。
问:面对的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小企业明年应该如何应对?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在哪里?
姚景源:疫情之下,中国现在继续保证产业链稳定是进出口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随着疫情逐渐好转,东南亚以及欧洲等地的经济开始复苏,我们的进出口肯定会收到一定影响。所以我认为,中小企业要想生存下去,核心竞争力是关键。就比如日本和以色列,这两个国家有很多非常小规模的企业,但是他们能拿到国际上的大订单,关键就在于核心竞争力。
现在有一个误区,很多企业总说要做大做强,但我认为规模大小不是最重要的,一个企业要想长久地发展下去,一定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也是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抢夺市场的重要一点。
问:结合目前国内外的形势,以及中国经济的变化,对于5-10年甚至更长周期的中国经济发展状况您有些什么想法呢?
姚景源:从长远来看,还是要回到“十四五”规划和党的第二个百年目标,现在叫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十四五”规划是到2035年,这15年要让中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也就是说从现在开始,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要用15年的时间翻一番:第一,经济总量去年是103万亿,到2035年要达到200万亿;第二,中国现在人均GDP1万美元,到2035年要达到2万美元;第三,市场容量现在商品流通领域总额40万亿,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到2035年要达到80万亿;第四,现在全国中等收入群体是4亿人,到2035年要实现中等收入群体翻一番,达到8亿,而低收入群体6亿,也要用15年的时间减半,减到3亿。未来15年把这些指标达到,就能把握未来15年经济发展状况。